
如何將《佛說阿彌陀經》落實到行法?
【問】:
上週講《阿彌陀經》的時候,講到【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您講的時候是說壽命是指智慧生起的運用,每一次的運用就是彼佛壽命,是吧?然後再講到「劫」的時候,說到劫不光是時間上的,也可以是空間上,包容一切法,時間上講的是無量微細的。然後把兩個合在一起叫做阿彌陀佛。
下面又講到「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提到跟前面的「今現在說法」意思是一樣的,就是說從圓教的角度講是今現在說法,但是別教就是於今十劫。我想確認一下我理解的對不對。
提到說當下契入這個模式,今天講課的時候您也提到「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就是說在菩薩行法中一心清淨無所住,行法精進無所住,就是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還有說到無所障礙的問題,這些東西合在一起我就有些混亂了,我理解,身心覺知在一切法中生起覺知思惟智慧,它其實是我們生命本具的,所以是無所障礙的。
總之還是不知道當下契入這個模式是什麼,但今天聽完課的感覺就是,以一心清淨無所住,行法精進無所住這樣的模式去契入。
【答】:
總的來說是沒錯的,但要注意大乘經典裡講到「過去」、「現在」、「未來」的問題。您會發現佛陀給所有的行者授記都是「未來」,不管未來多遠,都是未來。為什麼?因為「未來」是成就地,並且從現在到未來是有一個過程的,是用來鑒別種性距離的。
關於「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及「今現在說法」。
「今現在說法」的前提是先要有「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即先明確這個種性模式,然後是「今現在說法」。假如從結果上來講,「今現在說法」的意思代表我們現在的身心覺知一切法已經就是阿彌陀佛在說法。但是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成就「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這個種性,所以只能在聞法模式上說,「今現在說法」就是我的一切法。
【問】:
您的意思是說我們首先要達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那個種性,然後纔是今現在說法,還是說我見到了阿彌陀佛,就是極樂世界。
【答】:
我給你補充一下。你剛才講的這裡面中間差一個東西,第一個比方說,我明確了什麼叫做「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這個種性我是知道的,行法模式也是知道的,即依於四智法裡面正知見、正思惟等等,對不對?
然後「今現在說法」的處所我也知道了,就是我目前身心覺知的一切法。那麼這個種性與這一切法之間,怎樣纔是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呢?需要有一個「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就是你要在這個種性上生起「十劫」的行法,這個時候「今現在說法」就能呈現,這個過程本身是一個呈現。
【問】:
這個十劫就是那個行法,行法的生起的次第。您有說過「劫」也是表示行法的次第,一個次第就是一劫,就是說我知道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也知道我離那個種性還差多遠,所以必須要有這個實際的修法過程,然後纔可以走到後面的「今現在說法」。
【答】: 才能得到阿彌陀如來「今現在說法」。
【問】:
是不是說,如果生起內在覺知的般若智慧,當下就現前阿彌陀佛說法。
【答】:
沒錯;如果能夠生起內在覺知的行法,般若智慧生起;這個生起有一個呈現形式,這個呈現形式就是「今現在說法」的呈現,即阿彌陀佛的呈現。假如這個行法沒有生起,當然就不呈現。所以有一個過程。
經典中佛陀授記都是講未來成就,並不是講在世間,如果我們真的能活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就可以等到彌勒菩薩來,這樣理解就冤枉了。因為即便到時我們見到彌勒菩薩,或者釋迦牟尼佛,他們還會告訴我們,再等五十六億年。因為這是一個過程,是沒有終點的,它不是終點形式的,不是定法的。
比如「孝順」這個詞,什麼叫「孝順」?「孝順」是指行使孝順的這個過程,是沒有終點的;只要父母在,只要長輩在,孝順是永遠的。只知道「孝順」這個名詞,但是沒有一個孝順的過程,「孝順」這件事情是不能現前的。
【問】:
就是說一定要有行法,但是內在覺知的模式,想要到達師兄說的,如果我們已經有了那個內在覺知,就是那個覺知模式的本身也是需要一個過程嗎?
【答】:
假如我們已經知道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然後在這個行法模式上進行反復訓練,通過訓練的過程才能知道我們這樣的思惟,這樣的知見是真的靠近般若智慧的生起。當我們真能把佛所講的落實到自己的行法中,真能生起行法,這個過程叫「諸佛現前」。所以最初的訓練有可能會出現偏差,但是沒關係,大家都有這麼一個過程,像學走路一樣。行法一旦建立起來,就是諸佛現前。
內在覺知行法建立的同時,妄想型的、總相型的行法都要去掉。不要指望成就哪天就來了,這個「哪天就來了」意味著中間的行法過程是沒有的。
《華嚴經》等覺位的《如來壽量品》才一兩百字,很短,只講了十個位次。就是說,從我們現在的娑婆世界到普賢菩薩法界一共講了十個佛國土,而其中第一個就是阿彌陀如來的極樂淨土。我們就知道了,從娑婆世界必須要經歷阿彌陀如來的極樂淨土才能到達最終的普賢菩薩法界。
所以為什麼《佛說阿彌陀經》上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為什麼不是恆河沙劫?因為太遠了,就我們目前的種性,不太容易達到。但是建立「十劫」的智慧模式還是比較容易的。內在覺知模式行法建立之後,就是道種智成就,尤其從聞法模式轉過來是最關鍵的,只要轉過來就是「十劫」。
轉過來之後的「十劫」到底是什麼?就是內在覺知要落實到行法上,落實到我們五蘊身一切法當中。這是講如何運作的,這個過程建立起來就是「十劫」。
因為大乘經典的解讀,會和自己當前的很多知見不一致,所以才會有修法。這部分最容易轉成權教模式,因為認為現在沒有,所
以那個地方有。而我們現在就是要把這種理念轉回過來。
大乘行法的「大」指的就是心法,就是智慧法。我們以前介紹過「大身」和「小身」,「小身」是指五蘊身,「大身」就是指心法成就。
《華嚴經》即使到如來地,《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在六十華嚴裡面也叫小相品,叫做《如來小相品》,為什麼?就是在化身世間有形象的,這些靠五蘊身、靠身所成就的都是小相品。大乘行法一定要靠心法成就,心法成就沒有障礙。剛才講到的到十方國無有障礙,講的就是心法成就,即智慧法成就。
如果不能生起覺知模式的行法,心法成就是沒有辦法到達的。就好像我們在世間要找一個叫「無上正覺」的實物,抓到牠喫下去,然後我們就有無上正覺了,這是不存在的。
【問】:
在聽課的過程當中有一些問題意識到了,比如說受一非餘,而且是有意識地去注意到自己這些不如理的地方,或者所謂的不如理,我覺得應該會慢慢轉變過來。
【答】:
其實很多時候,一定要從總相智轉成別相智,因爲只有別相才能變成行法。我們看最早的《阿含經》與後來的大乘經典,這個痕跡是很明顯的。比如《阿含經》,最早期佛陀的講法,裡面很少用到三十七道品、四聖諦、四念處、五根、五力,七菩提分這些名詞。為什麼?因為在最初期的講法中,佛陀都是一法一法分開說的,很具體。
後來為什麼就出現了四念處、四正勤、三十七道品呢?是因為佛陀往後講法時,弟子們逐漸地已經知道佛陀在講什麼了,就開始有陀羅尼的講法。
所以,對於新來的行者,佛陀會讓其他弟子給他們講《四聖諦》。所以,陀羅尼的出現代表了佛教理論化形式的生起。因此在大乘佛教中,我們才會看到很多陀羅尼性質的經典,如三十七道品、四聖諦、十二因緣法。所以,讀到這些名相時,一定要把它打開,這樣才能看到最初佛陀講法時候是如何落實到行法的。
假如不打開,只看到「無上正覺」這幾個字,是沒有用的。佛陀給須菩提長者說,沒有一個東西叫無上正覺,你要在無量法中去覺知、去修行。修行的整個過程,叫做無上正覺。
【問】:
就像剛才您舉數學的那個例子,數學這個名相本身是不存在,是因為裡面有那些加減乘除,各種幾何之類的,纔有了數學這個東西。我們不能說數學,就抓數學這個東西,其實要看到裡面,要把裡面的每一法都能通達明瞭,那才叫做我已經學到了,否則的話,就是什麼都沒有。
【答】:
就像以前我們舉過的例子,小孩念書要成為博士,但是沒有一個東西叫博士。你要經過二十年的學習,之後,匯總二十年學習的成就,學校給你一個博士證書。
如果你說有一個博士,意味著我不需要上學,我等著最後學校給我一張文憑叫博士,那個是假的。所以,中間所有的學習,不管是數學、物理、化學,所有科目學習下來,二十年之後給它一個名字叫博士。實際上,二十年學習之後,給不給博士已經不重要,因為他已經是真正的博士了。言說的時候,有一個叫「博士」的名相,但是真的有博士學問的人,他根本不在乎有沒有這個名相。
【問】: 因為他已經通達所有法了。
【答】:
無上正覺也是一樣的。佛陀的這些理論裡面都是有的,如果有時間我們可以給大家介紹關於佛教理論建立的過程,這樣大家就更能明確,為什麼這個階段的經典是這樣說的。學習經論有一個過程,我們以後逐漸多介紹一些就好了。
像您問的問題我以前也都碰到過,所以就花力氣把這些經論裡的東西都學習一下。非常感激您提出問題,否則這些體會就無法和大家分享了。
【問】:
主要我的理解有時候可能有點固執,希望不清楚的詞,很想把它弄清楚。
【答】:
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是進入行法最好的方式。在佛教整體的理論裡面,佛陀在言說某一法的時候,為避免混淆,會根據不同的次第、不同的種性給出不同的名相。
您的資糧是足夠的,但是如果不能把這些理論系統地串起來,就容易生起疑惑,比如無生忍與無上正覺有什麼差別?阿鞞拔致與無上正覺是什麼關係?這些疑惑都是因為佛教理論沒有串起來造成的,假如串起來了,就知道無上正覺在我們現在的行法就叫阿鞞拔致。